在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现场,大领导正式宣布将在上海证券交易所设立科创板并试点注册制。

上周五,按照惯例本该公布本周IPO批文的证监会却打破惯例的“爽约”了。IPO也要暂停了吗?

科创板定了!注册制来了!

今天上午,在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开幕式的主旨演讲中,主席宣布了在上海证券交易所设立科创板并试点注册制的消息,科创板的推出将支持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和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不断完善资本市场基础制度。

  ▲首届进博会专题报道文字实录——新华社官网截图

此发言一出,不仅意味着科创板即将落地,此前大家心中一直念叨的注册制也即将成为现实。

首先我们要明白科创板是怎么一回事。

据悉,科技创新板既不同于上海股交中心现有板块,又实现与相关多层次资本市场错位发展,主要体现为:

一是突出服务科技型、创新型中小微企业。强调根据此类企业特点进行制度安排,设置科学合理的挂牌条件、挂牌程序,协调本市针对此类企业的扶持政策向该板块聚焦,突出平台的公益性,充分发挥科技创新板服务科创中心建设的功能。

二是突出吸引天使投资、风险投资等机构。重点从“募、投、管、退”四个方面,拟设立“上海股交中心科技创新股权投资基金”作为母基金(“募”),建立科技创新企业信息库(“投”),提高企业信息披露规范化、透明化程度(“管”),开辟挂牌审核简易注册程序、与多层次资本市场对接、完善现有PE/LP份额报价系统功能(“退”)等多种方式,构建与股权投资机构良性互动机制。

三是突出与相关多层次资本市场主动对接。上海市金融办将与相关多层次资本市场签署合作协议,从业务规则、服务资源、基础设施、自律监管、审核机制等方面,推动“科技创新板”对接“战略新兴板”、全国股转系统等多层次资本市场,协同服务企业成长。

四是突出搭建便利融资的综合金融服务平台。利用互联网等手段,通过“投贷联动”、“投保联动”等服务机制,加强与银行、证券、保险、私募、资管、担保、保理等金融业态合作,形成“投智+融资”的平台,为挂牌企业提供综合金融服务。

那么,什么样的企业可以登录“科创板”?

能够登陆科创板的需要满意以下条件:属于科技型、创新型股份有限公司;具有较强自助创新能力、较高成长性或一定规模;公司治理结构完善,运作规范;公司股权归属清晰;上海股交中心要求的其他条件。

就在主席发言之后仅四个小时,证监会、上交所、财政部等均作出回应,齐齐表态“力挺”科创板。

证监会负责人通过答记者问的形式表示,科创板旨在补齐资本市场服务科技创新的短板,是资本市场的增量改革,将在盈利状况、股权结构等方面做出更为妥善的差异化安排,增强对创新企业的包容性和适应性。

  并表示,2015年12月全国人大常委会对实施股票发行注册制已有授权,在科创板试点注册制有充分的法律依据。

上交所对此也做了表态:上交所将在中国证监会的统一部署下,依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制订工作方案、各项规则以及配套制度,完成相关技术系统开发工作,积极稳妥推进科创板和注册制试点在上交所顺利落地。

随后财政部也做出安排:自2019年1月1日至2021年12月31日,对国家级、省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大学科技园和国家备案众创空间自用以及无偿或通过出租等方式提供给在孵对象使用的房产、土地,免征房产税和城镇土地使用税;对其向在孵对象提供孵化服务取得的收入,免征增值税

不过,科创板的设立也让投资者担忧市场资金被分流,怕将现在好不容易凝聚起来的人气给打散了。证监会对此也表示将指导上交所针对创新企业的特点,在资产、投资经验、风险承受能力等方面加强科创板投资者适当性管理,引导投资者理性参与并鼓励中小投资者通过公募基金等方式参与科创板投资。

受上述消息影响,今天的大盘也经历了过山车般的行情走势,截止到收盘,三大指数的跌幅均有所回升,创业板指数最终还实现了翻红。

总而言之,科创板的设立短期可能会对市场产生利空影响,但长期来看,肯定是个利好,毕竟注册制迈出了关键性的一步。此外,还有一个事情需要特别注意,那就是IPO是否将暂停的问题。

IPO也要暂停?

在刚刚过去的这个周末,“IPO暂停”的消息刷屏。按照惯例,上周五的下午或晚上,证监会就应该公布本周的IPO批文,然而证监会却打破惯例的“爽约”了。

因未见IPO批文,引发市场众多猜测,有不少投资者倾向“IPO暂定”这一猜测。

然而事实上,IPO并没有暂停,据券商中国记者了解到,上周确实没有发布IPO批文的安排。但这并不意味着IPO暂停,按照发审会安排,本周还将审核3家企业的首发申请,IPO审核环节还在继续

不过,虽然IPO审核并未出现大家所期待的暂停,但却是在“暂缓”。

实际上,在此前证监会就有意调整了IPO的发行数量和规模,这与提高上市公司质量、鼓励回购和并购重组,与鼓励价值投资、引导增量资金入市,多措并举缓解股权质押风险等政策一道,构成了近期资本市场系统性工作的各个组成部分。

在当前的市场环境下,IPO批文下发暂缓,体现了监管层呵护市场、稳定市场的用意,不排除批文会出现短暂空窗期,IPO是否实质性暂停还需看证监会对发审会审核的安排,A股历史上曾出现过9次IPO暂停的经历,都是基于市场普遍的心理预期而做出的政策操作。

当然,IPO暂缓也有先例,如今年春节假期前后各一周,以及去年春节前后,都曾出现短暂的空档期。业内人士指出,当前市场环境下,暂缓IPO批文,的确释放了监管层稳定市场、呵护市场的意图。

现在回头看,暂缓IPO批文也有对冲市场对设立科创板而产生的看空情绪。至于这个暂缓节奏如何安排,还是要看后续的走势情况。

政府还有哪些“秘密武器”?

11月1日,国家税务总局网站公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印花税法(征求意见稿)》,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

《意见稿》虽然对证券印花税的税率保持在了1‰的水平,但却将调整权力交给了国务院(由国务院灵活调整并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备案)。

而该项条款无疑是为印花税的下调甚至取消打开的空间。

  在此前的文章中我们已经讲过,取消印花说的时机已经成熟。2017年全年A股市场的印花税收入为1126.21亿元,占整个财政税收年收入17.26万亿的比重不足0.7%,对财政的贡献可有可无。然而,征收印花税所造成的“抽血”作用,却对股市有着极大的破坏性。

而《印花税法(征求意见稿)》公布的时机也十分巧合,不排除是为以后方便政府下调甚至取消印花税留足政策空间。

因此,我们说政府用于呵护市场,提振股市信心的“秘密武器”依然还有很多。

(文章来源:机会宝投研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