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十年,资本市场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多项市场化改革措施形成了主动作为、稳步向前的局面,在新股发行等领域进行的改变重塑了市场秩序,提升了资本市场服务实体经济效能,有利地促进了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
随着IPO常态化、严监管、服务实体经济等工作的推进,资本市场的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改革进程正持续加快。
疏解堰塞湖
过去,A股市场法宝之一便是“暂停IPO”。每当股市行情出现深幅调整,市场上就会泛起要求暂停新IPO的声浪,理由是新股发行过多,造成股市“失血”,吸走二级市场资金,拖累股价。在A股短短20余年历史上,IPO暂停过9次,累计长达5年半。
A股IPO堰塞湖成为了困扰监管层的难题。2013年,IPO受理首发企业曾达到近900家的高峰,对彼时的监管层来说,不加快发行堰塞湖压力会越来越大。
自2016年下半年以来至今,监管层逐步推进IPO常态化。
公开数据显示,A股市场2016年下半年核发的IPO批文数量较2016年上半年增长约2倍,全年IPO、再融资合计融资1.33万亿元,同比增长59%,批准了280家企业首次公开发行,其中237家企业已在当年完成公开发行,融资将近1500亿元,IPO融资在全球市场排列前位。
2017年,共有421只新股登陆A股市场,较2016年的248只大幅上升了69.8%,新股发行数量居2008年以来的最高位,募资规模累计达2191.35亿元。
与此同时,2017年证监会共核发49次IPO批文,共计401只新股,保持着一周一批次的常态化节奏,相较2016年的26批,总体发行节奏明显加快。
2018年的新股数量较2017年有所放缓,截至9月底共有87只新股上市,融资规模1163亿元。
由于IPO效率大幅提升,极大地降低了IPO企业排队的时间与成本,IPO企业从申请受理到完成上市,平均审核周期为15个月左右,较之前需3年以上的审核周期大幅缩短,市场可预期性增强。
“资本市场的核心功能就是融资,企业如果IPO都发行不了,还谈什么资本市场功能?”中国证监会主席刘士余曾在监管工作会议上指出,“务必理解制度,咬住牙关,保证质量好的公司能够及时上市,用两三年的时间解决IPO堰塞湖。”
经过多年努力,A股排队上市企业已从2013年的近900家下降至2018年9月底的272家。审核从严的同时,新股发行的审批效率提高,上市企业排队时间缩短。
从严监管,净化生态
在加快发行的同时,IPO的审核也前所未有地严格,监管层完善股票发审委制度,坚持选聘、运行、监察相分离,提高透明度,用监督制约机制规范发审权力,严把审核质量关,推动更多优质企业进入资本市场。
进入2018年,新股发审否决率偏高成为常态,这给试图带病申报、蒙混过关的企业敲响了警钟,也把一大批不合规企业挡在了IPO的大门外。
截至2018年9月20日,2018年以来在发审会上被否的企业已达52家,否决率为34%,加上待表决、暂缓表决、取消审核等情况,发审核的通过率仅为55%。
在审核标准趋严之际,一大批公司退出了排队名单。公开资料显示,截至9月30日,等候上市的正常审核状态企业数量257家,较2017年同期等候上市的476家减少219家;此外另有31家企业因审核文件不齐等导致中止审核。
IPO常态化使得A股市场进口端变得顺畅,也相应地要求退出制度的完善。作为资本市场的基础制度之一,健全的退市制度具有优胜劣汰、提高上市公司经营效率、保障上市公司财务信息质量和调节股票供需的重要作用。
随着新一轮退市制度改革的启动,主动退市和强制退市进入公众视野,针对不同退市情形监管层作出了区别安排,对重新上市提出了不同要求,形成上市公司优胜劣汰的市场化环境。据统计,截至2018年9月,从A股市场退市的公司共有97家。
全链条的从严监管,让市场乱象得到整治,良好的市场生态正在逐步形成,公开公平公正的市场秩序得以维护,监管公信力日益显现,投资者信心不断增强。
服务实体经济
除IPO常态化、严监管外,2017年以来新股发行环节出现了新变化,集中体现在新上市公司以“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为主,一批创新能力强、发展潜力大的企业逐渐成为资本市场生力军。
相关数据显示,新上市企业中高新技术企业占比接近80%,形成了较为显著的聚集效应,更多的优质企业享受到了资本市场的便利。
在服务实体经济的同时,主动服务国家战略、保护投资者合法权益、维护金融稳定和国家金融安全,也是我国资本市场的重要使命。
从落实军民融合和国企混改,到大力推进以产业整合为重点的市场化并购重组,再到支持国有企业引入战略投资者、完善公司治理,资本市场充分运用市场机制,提升服务实体经济和国家战略的能力。
此外,为落实国家精准扶贫战略,过去3年证监会还对西藏、新疆及其他贫困地区企业IPO、新三板挂牌、公司债券发行、并购重组,开辟“即报即审、审过即发”的绿色通道政策,实施差异化信息披露监管安排,对西部地区企业优先审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