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经历了第17届 “史上最严发审委”的痛苦经历,A股IPO审核罕见出现连续高过会率,连续六周过会率100%,19家券商IPO项目100%过会。到本周,全年共有41家企业上会,通过36家,没通过的4家。过会率提高的背后原因有哪些?反映了哪些监管思路的变化?
最近几个月,部分券商投行部的从业人员士气大震,记忆中上一届 “史上最严发审委”的残酷经历或许还历历在目,但从今年3月份开始,IPO过会率就一次次鼓舞着大家,发审委门口总会听到激动的欢呼声和鼓掌声。三月份至今,整体过会率高达87.8%,连续六周过会率100%,19家券商IPO项目100%过会。
业内人士也总结今年2月份新一届上任的发审委工作呈现出的特点,比如发审会密集、审核数量递增、过会率高、审核的新经济领域企业占比较高等。
究竟是什么原因促使过会率高呢?在深度剖析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必须先明确一个事实:虽然过会率提高了,但是过会企业的数量却不增反降,今年以来只有36家企业过会,同比减少16家,减幅达到3成。
过会率高的背后其实是过会企业“成色”提升,整体呈现出“少而精”的态势。一方面是发审委把审核工作做在前面,在窗口指导阶段就严把入门关。另一方面则是企业摒弃“先排队、后修整”的理念,严格扎实的准备相关资料。中证焦桐共享金融研究院负责人左剑明:
第一个是窗口指导当中有一个定向选择,有些企业虽然是排队,但是在初审环节就被拦下了,真正能够上会的企业,往往都已经对它进行了有效合规的检查,所以上会的企业质地相对比较牢靠。第二个是在过去往往排队的企业达到四五百家,甚至超过八百家,很多企业都会待定上场:先排队,资料不一定现在合规做扎实,到时候再做补救也来得及。而现在我们排队企业只有三百多家,都是先做扎实了之后再去做报会。
除此之外,过会率提升也体现了监管层监管思路的转变,新的监管层希望通过股权市场提高中小企业的直接融资支持力度。
虽然今年过会率高,但值得关注的是“有进也有出”,退市力度也呈现明显加强态势。目前已经退市4家,而且有9家暂停上市,估计退市制度将实现常态化,这也体现了监管层自上而下尊重市场规律的思路。中国证监会主席易会满在最近的讲话中明确透露新的监管思路,提出要敬畏市场,尊重规律,还表示要实现多种形式的退市渠道,对严重扰乱市场秩序、触及退市标准的企业,坚决一退到底。
说到新股发行,它对A股造成的“抽血效应”一直是人们担心的问题之一,目前A股连续震荡下行且科创板开板在即,这个时间窗口IPO过会率一再高企,会对资本市场产生怎样的影响呢?左剑明认为,要一分为二地看。
过去打新股往往采取两个极端措施,一个是用资金做申购。往往我们在一级市场当中都会囤积大量打新资金,在用了市值配售之后会用股指期货加市值来对冲风险,同样可以针对一级市场当中有效套利,因为我配了股票的市值,就是为了要获得新股的网下配售的资格,之后我用股指期货来做一个对冲,这在A股市场当中我们称之为抽血效应。但现在市场已经开始进入第三阶段,新股的发行市盈率未来有可能会打破23倍的铁帽子,会给市场传递出另外两个信号,第一个是新股发行速度会得到有效加快,一些大资金有可能会通过二级市场倒推进入一级市场。第二个是我们关注到科创板发行价格已经打破了23倍,虽然发行速度在加快,但风险性同样提高,现在报在会里的100多家科创板企业,平均市盈率已经是高达30多倍到40倍之间,除非未来三年科创板一直保持高歌猛进,或者是高估值的运营状态,否则这一批进入到一级市场当中的资金也存在套牢风险。市场当中机构投资者有存在分流资金的可能性,但是这个分流更多会向一些头部公司聚焦。
行业整体IPO过会率高,各家券商的表现怎样呢?统计数字显示,23家保荐机构目前有IPO项目上发审委,19家券商的IPO过会率都是100%。最大赢家是中金公司,今年来共有4家企业首发过会,过会率100%。尤其是5月16日,发审委第39次、40次发审会,竟成了“中金专场”,3家上会企业全都首发获通过。另外中信证券、招商证券、东兴证券、光大证券也有3家企业过会,过会率都是100%。
那这一波亮眼表现是否会带动券商股走出漂亮的行情呢?这个问题依然要区别对待。最近几年,作为资本中介的券商开启了“承销+PE”操作模式,既提供上市服务又用自有资金进行股权投资。一大批券商蜂拥而上,但能力有高低之分,因此拥有风险定价能力的头部券商可能会走出一片新天地,但有些券商盲目的尝试或许会成为“穷折腾”,最终连累财务报表,因此要“且行且珍惜”。
来源:经济之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