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周刊此间援引京津冀协同发展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原院长李晓江的话说,雄安新区一方面要有历史耐心,但同时也要有现实紧迫感,要在两者之间寻找平衡。
作为最早参与到雄安新区规划设计专业工作的专家之一,李晓江在谈及雄安建设快慢问题时说,不算慢,真的不算慢,但也不能因为我们要有历史耐心,就拖着什么都不干。“也真的不能太慢,因为雄安的规划也不可能追求十全十美,当地还有等待拆迁的老百姓……”
李晓江告诉中国新闻周刊记者,2008年以后他深度参与了汶川震后的北川新县城和玉树地震的结古镇(玉树市区)灾后重建。从规划到建设,前后都共用了4年。
李晓江说,这还是讲的一般的建设,是用既有的技术标准、工作方法和建设方法来进行建设。“而雄安还有一个使命,要探索新的发展模式,要应用最新的发展理念和工程技术来建设一个理想城市,建设一个能够代表中国城市未来的理想城市。”那么,这个时间就会更长一些。
在李晓江看来,雄安新区是中国城镇化下半场的探路者,我们已经走过了改革开放的40年,这是上半场。到了下半场,要研究人的需求,要研究怎么建设一个创新城市、人文城市、绿色城市。因此,规划设计工作一定要周全,深化改革开放的政策要配套,承接的北京非首都功能要清晰,这些都需要一个合理的周期。
话锋一转,李晓江表示,“当然我们也不能说,因为我们要有历史耐心,就拖着什么都不干,也真的不能太慢,因为雄安的规划也不可能追求十全十美,当地还有等待拆迁的老百姓……”
因此,雄安新区既要有足够的历史耐心,又要有足够的紧迫性,要在这两者之间达成一个平衡。
根据李晓江判断:“我觉得能够看到雄安新区启动区的初步面貌,两年到三年的时间周期是需要的。”
公开报道显示,雄安新区大规模建设即将开始,各方面准备工作都已就绪。
对接下来的大规模建设,李晓江说,新区一开工,几万建设大军一旦入住,几十家设计单位到了现场,你的设计、施工、运营协调工作,工程物料供应,还有很多市场化物流、供应需求都发生了。这是一个非常复杂而庞大的工程服务系统,现在正在做相应的规划和具体建设的安排。